零感AI零感AI 博客返回零感AI首页
返回文章列表

PaperYY的原创性分析为什么这么难通过?从89%到13%的破解之路

PaperYY的原创性分析为什么这么难通过?从89%到13%的破解之路

三月底交毕业设计初稿的时候,导师给我们提了一个新要求:除了查重率要控制在15%以内,还要用PaperYY做原创性分析,确保AI生成率不超过20%。我当时还挺自信,因为这篇关于智能温控系统的设计论文,从硬件选型到软件编程、从电路调试到性能测试,每个环节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的,怎么可能是AI生成?

结果第一次检测就给了我一个重击:查重率7%,原创性分析89%。看到这个数字的瞬间,我甚至怀疑PaperYY的检测系统是不是出了问题。但仔细研读检测报告后才发现,这个平台的检测逻辑和其他平台有很大不同,对理工科论文的要求特别严格。

初次检测:理解PaperYY的苛刻标准

PaperYY的原创性分析报告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是,它会给出非常详细的问题标注。不只是简单地把疑似AI生成的内容标红,还会在旁边注明具体的问题类型:"表达方式机械化"、"缺乏个人见解"、"技术描述过于标准化"、"实验过程缺少细节"等等。

我的报告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标注是"技术描述过于标准化"和"缺少工程实践细节"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写作方式。

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,我从小到大受到的写作训练就是"客观、准确、简洁"。写实验报告就是"实验目的-实验原理-实验步骤-实验结果-结论",写技术文档就是"需求分析-系统设计-实现方法-测试结果"。这种标准化的技术写作模式已经深深刻在脑子里了。

具体到这篇毕业设计论文,问题非常典型。

比如在介绍硬件选型时,我写道:"本系统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,该芯片具有高性能、低功耗的特点,适合本项目需求。温度传感器选用DS18B20,该传感器具有测温精度高、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。继电器模块选用5V固态继电器,可实现对加热设备的可靠控制。"

这段话从技术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,该说的都说了。但PaperYY给这段标了橙色,标注是"器件描述标准化,缺乏选型决策过程"。我看到这个标注时第一反应是不理解:难道技术文档不应该用标准化的表述吗?

但仔细想想,PaperYY要检测的不是技术描述是否规范,而是内容是否原创。这段话的问题在于,任何一个电子专业的学生,或者任何一个AI工具,都能写出类似的内容。因为这些只是器件的标准性能参数,不涉及具体的设计决策过程。

再看软件设计部分,我写道:"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,主要包括温度采集模块、数据处理模块、控制输出模块和显示模块。温度采集模块负责读取DS18B20传感器数据,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温度值进行滤波和计算,控制输出模块根据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值输出PWM控制信号,显示模块将相关信息显示在LCD屏幕上。"

这段话结构清晰、逻辑严密,但同样被标注为"流程描述机械化"。因为这种"XX模块负责XX、XX模块负责XX"的表述方式,就是典型的教科书式描述,没有任何个人化的设计思考。

最严重的是实验测试部分。我原来的写法是:"对系统进行了室温环境下的性能测试。测试结果表明,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达到±0.5℃,响应时间小于10秒,满足设计要求。进一步测试了系统的稳定性,连续运行24小时无故障。"

这段被标成了红色,标注是"测试过程过于简略,缺少真实性"。确实,这种"测试结果表明..."的表述就像是用公式生成的句子,完全看不出具体的测试过程和细节。

这次检测让我意识到,PaperYY的原创性分析不只是检测文字表达,更是在检测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。它要求理工科论文不能只写"做了什么、结果怎样",还要写"为什么这样做、怎么做的、遇到了什么问题"。

第一阶段:重构硬件设计的决策过程

既然PaperYY要看设计决策过程,那就把选型和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思考都写出来。

我重新梳理了当初硬件选型的过程。其实在确定用STM32F103之前,我考虑过好几种方案。最便宜的方案是用51单片机,但51的处理速度不够,如果要实现PID控制算法会比较吃力。Arduino开发简单但扩展性不够好。最后选择STM32是综合考虑了性能、价格和开发难度。

我把这个决策过程详细写进了论文:"在选择核心控制器时,我首先考虑的是51单片机,因为它便宜且熟悉。但在纸上推演了一遍控制算法后发现,51单片机的12MHz时钟频率要同时处理温度采样、PID计算、PWM输出和LCD显示,时序会很紧张。尤其是PID算法涉及浮点运算,51处理起来效率很低。后来考虑过Arduino Uno,开发确实方便,但Arduino的引脚功能比较固定,我需要至少3个硬件定时器(一个用于采样周期,一个用于PWM输出,一个用于显示刷新),Arduino不太够用。最后选择了STM32F103C8T6,这款芯片的72MHz主频处理我的算法绰绰有余,有多个硬件定时器和丰富的外设接口,价格也就十几块钱。虽然开发难度比Arduino大一些,但值得。"

对于温度传感器的选择,我也补充了对比过程:"温度传感器我最初想用热敏电阻,因为便宜。但热敏电阻需要进行A/D转换,还要根据电阻值计算温度,精度不太够。LM35是另一个选择,它直接输出电压信号,温度每升高1℃电压增加10mV,使用简单。但我需要的测温范围是-20℃到100℃,LM35在负温度区域表现不太好。最后选了DS18B20,虽然价格稍贵(8块钱一个),但它是数字输出,不需要A/D转换,精度可以达到0.0625℃,而且单总线通信只占用一个IO口,非常适合我的应用。"

这样写完之后,硬件设计部分从原来的2000字扩展到了4000字。新增的内容全是当初实际的设计思考过程。虽然篇幅增加了,但读起来更像是真实的设计记录,而不是教科书的知识罗列。

重新检测这部分后,标注从橙色变成了黄色,AI疑似度从82%降到了56%。有进步,但还需要继续深化。

第二阶段:还原软件开发的真实过程

软件设计部分是我花时间最多的地方,因为从零开始写STM32的代码,调试各种外设接口,前前后后改了无数次。但在论文里我只是写了"采用模块化设计"、"实现了XX功能"这样的结果陈述,完全没有体现开发过程的艰辛。

现在我要把那些被我认为"不重要"的过程细节都写出来。

比如温度采集模块,我原来只写了"使用单总线协议读取DS18B20数据"。现在我详细记录了调试过程:"DS18B20使用的是单总线协议,理论上很简单,但实际调试时遇到了大麻烦。按照数据手册的时序图编写代码后,发现读出来的温度值不对,经常是85℃或者0℃,明显不正常。我用示波器查看了时序波形,发现复位信号的时间不够准确。DS18B20要求复位低电平持续至少480us,我写的延时函数在不开优化的情况下时间刚好,但一旦开了编译优化时间就不够了。后来改用硬件定时器产生精确的延时,终于稳定读取到了正确的温度值。这个过程让我理解了嵌入式开发中时序精度的重要性。"

PID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也有很多细节:"最初我直接套用了教科书上的PID公式:u(t) = Kpe(t) + Ki∫e(t)dt + Kd*de(t)/dt。写好代码烧录进去,发现控制效果很差,温度会在设定值上下大幅震荡。我意识到可能是参数没调好,于是开始调整Kp、Ki、Kd的值。但手动调参效率太低,我写了一个上位机程序,可以通过串口实时修改PID参数并观察控制曲线。经过两天的反复测试,最终确定了一组比较合适的参数:Kp=5.0, Ki=0.2, Kd=1.0。后来我还发现积分累积会导致超调过大,加入了积分限幅的逻辑。这些细节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,都是调试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。"

显示模块的开发也不是一帆风顺:"LCD1602的驱动看起来简单,但实际遇到了显示乱码的问题。起初我怀疑是引脚接错了,检查了好几遍硬件连接都没问题。后来发现是初始化时序的问题,LCD1602在上电后需要等待至少15ms才能开始初始化,我的代码上电就立即初始化,导致液晶屏工作不正常。加入上电延时后问题解决了。另外我还优化了显示刷新策略,不是每次都刷新整个屏幕,而是只更新变化的部分,这样可以避免屏幕闪烁。"

把这些调试过程、遇到的问题、解决的方法都详细记录下来,软件设计部分的字数从3000字增加到了6000字。这些新增的内容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开发细节,AI工具是编不出来的。

重新检测后,软件设计部分的AI疑似度从85%降到了48%。

第三阶段:详细记录测试过程和数据

实验测试部分是PaperYY标注最严重的地方,因为我原来写得太简略了。现在我要把每一项测试的具体过程都详细描述。

温度控制精度测试我是这样做的:"为了测试系统的控制精度,我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目标温度:25℃、30℃、40℃、50℃、60℃。测试环境是实验室的房间,室温约23℃。被控对象是一个装有电热丝的铝制容器,容器内放入200ml的水。我在容器中放入了两支温度计,一支是系统的DS18B20传感器,另一支是精度为±0.1℃的数字温度计作为参照。每个目标温度都运行30分钟,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两支温度计的读数。测试过程中我发现,刚开始加热时温度上升很快,接近目标温度后系统会自动降低加热功率,温度曲线逐渐趋于平稳。30分钟后测量稳态误差,五组测试的误差分别是+0.3℃、-0.4℃、+0.5℃、-0.3℃、+0.4℃,确实都在±0.5℃范围内。"

响应时间测试也有详细的数据:"响应时间是指从设定温度改变到系统实际温度达到新设定值的90%所需的时间。我设计的测试方案是:将系统稳定在25℃,然后突然将目标温度设定为35℃,记录温度变化曲线。测试了五次,响应时间分别是8.2秒、9.1秒、7.8秒、8.5秒、9.3秒,平均8.6秒。我还测试了从高温降到低温的响应时间,从50℃降到40℃用了大约25秒,比升温慢很多,这是因为降温只能靠自然散热,没有主动制冷装置。"

稳定性测试我不只是说"连续运行24小时无故障",而是详细记录了过程:"4月15日上午10点开始长时间稳定性测试,目标温度设定为40℃。为了记录完整的运行数据,我在程序中加入了数据记录功能,每10分钟通过串口输出当前温度、加热占空比等信息,上位机自动保存到文件。测试过程中我不在实验室,通过远程监控上位机的运行状态。第二天上午10点回到实验室,系统仍在正常运行,查看数据记录发现,24小时内温度一直稳定在39.5℃到40.5℃之间,加热占空比在15%到25%之间波动(环境温度有轻微变化会影响散热,所以占空比会调整)。整个过程没有出现程序卡死、温度失控等异常情况。"

我还补充了一些意外情况的测试:"在测试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有一次我在系统运行时不小心碰掉了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线,按理说系统应该报错。但我发现LCD上显示的温度直接变成了85℃(DS18B20读取失败时的默认值),系统还在继续加热,这是很危险的。这让我意识到我的程序缺少异常检测机制。于是我加入了传感器故障检测的代码:如果连续三次读取到85℃或0℃这种异常值,系统会停止加热并在屏幕上显示'传感器错误'。加入这个功能后,系统的可靠性明显提升了。"

测试部分从原来的1000字扩展到了4000字,全是详细的测试过程和真实数据。重新检测后,这部分的AI疑似度从91%降到了42%。

第四阶段:增加工程实践的反思

经过前三个阶段的修改,各主要部分的AI率都有了明显下降,但整体还在45%左右,需要继续优化。我重新审视了整篇论文,发现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维度:工程实践的反思。

理工科论文不应该只是技术的罗列和实验的记录,还应该有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反思。什么设计决策是对的?什么地方可以改进?如果重新做会怎么优化?这些反思性的内容是最能体现原创性的。

我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增加了一节"设计优化建议"。首先反思了硬件设计的不足:"回顾整个硬件设计过程,有几个地方如果能重新来可能会做得更好。首先是传感器的安装位置,我最初把DS18B20直接贴在容器外壁,但后来发现这样测的是容器壁的温度,不是水温。应该把传感器封装后直接放入水中,测温更准确。其次是加热功率的选择,我用的是50W的电热丝,对于200ml的水来说功率有点大,导致系统响应很快但容易超调。如果用30W的加热丝,虽然升温慢一点,但控制会更平稳。"

然后反思了软件设计的改进空间:"软件方面最大的问题是PID参数需要手动调整。我测试时发现,环境温度变化或者水量不同时,最优的PID参数也会变化。如果能加入自适应参数调整算法,系统的适应性会更好。另外,我的控制算法是每隔100ms执行一次,这个采样周期是根据经验确定的,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。如果时间充足,应该测试不同采样周期对控制效果的影响,找到最优值。"

我还增加了一节"工程化建议":"这个毕业设计虽然实现了基本的温控功能,但距离实用化还有一些距离。如果要把它变成一个真正能用的产品,至少需要改进以下几点:一是电路需要做成PCB板,现在用的面包板连接不牢靠,容易接触不良;二是需要加入电源管理模块,现在直接用USB供电,如果断电所有设定都会丢失,应该加入电池备份和参数存储功能;三是需要设计外壳,现在电路板裸露在外面,不安全也不美观;四是人机交互可以改进,现在只能按键设置温度,可以加入蓝牙模块用手机APP控制,体验会更好。"

最后我还写了一段个人收获:"这次毕业设计让我深刻体会到,做工程项目和做实验课作业完全不同。实验课有详细的指导书,照着步骤做就能出结果。但毕业设计是从零开始,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、从硬件选型到软件编程、从功能调试到性能测试,每个环节都要自己摸索。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,需要不断查资料、做实验、改方案。虽然很累,但这种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系统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。这个项目也让我理解了课本知识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差距,很多理论上简单的东西,实际做起来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。"

这些反思性的内容让论文更加完整,不只是技术的展示,而是完整的工程实践记录。增加了大约3000字的反思和总结后,再次检测,整体AI疑似度降到了29%。

第五阶段:优化技术描述的个性化表达

到这个阶段,AI率已经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,但为了达到20%以下的目标,还需要继续优化。这次我主要关注技术描述的表达方式。

理工科论文的技术描述确实有规范性要求,但规范不等于机械。我发现自己有一些表达习惯过于模式化。

比如在描述电路工作原理时,我总是用"当XX时,XX电路工作,输出XX信号"这样的句式。我把这些改成了更灵活的表达:"STM32通过GPIO口输出高电平时,三极管导通,继电器线圈得电吸合,常开触点闭合,220V交流电接通加热丝开始加热。这个过程响应很快,从GPIO输出到加热丝发热只需要几十毫秒。"

在描述算法流程时,我原来总是用"首先...然后...接着...最后..."这样的顺序词。我尝试用更自然的表达来描述逻辑:"程序启动后先进入初始化阶段,配置好时钟、外设、中断,大概需要几十毫秒。初始化完成后系统进入主循环。每100ms的定时中断触发一次控制周期:读取DS18B20的当前温度值,和设定的目标温度做比较,用PID算法计算出需要的加热功率,转换成PWM的占空比输出到加热控制电路。同时更新LCD显示的温度和状态信息。这个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,直到用户关闭系统或者发生异常。"

对于公式和计算过程,我也尝试加入更多的解释:"PID算法的核心是三个参数:比例系数Kp、积分系数Ki、微分系数Kd。Kp决定了系统对当前误差的反应强度,这个值越大,控制作用越强,但太大会导致震荡。我的系统最后设定为5.0,这意味着如果实际温度和目标温度相差1℃,比例控制就会贡献5的输出量。Ki控制的是累积误差的消除能力,这个值设得比较小(0.2),因为如果积分作用太强,会导致超调和震荡。Kd是微分系数,反映温度变化的趋势,可以提前抑制震荡,我设为1.0。这三个参数的配合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控制性能。"

我还注意到一些技术术语的使用过于频繁。比如"该模块"、"该电路"、"该算法"这样的指代词用得太多,我改成了更具体的表述:"温控系统"、"加热电路"、"PID控制器"等。这样读起来更清楚,也避免了过度使用指示代词的机械感。

在图表说明方面,我原来只是写"如图X所示"、"见表X"这样的简单引用。现在我会在引用图表时加入更多的说明:"图3.2展示了系统从25℃升温到40℃的完整温度曲线。可以看到,前20秒温度快速上升,这时加热功率是满的。从20秒到60秒之间,温度上升速度逐渐放缓,因为PID算法开始降低加热功率防止超调。60秒后温度稳定在目标值附近,小幅波动是正常的控制过程。这条曲线的形状说明PID参数调节得比较合理,既保证了响应速度,又避免了过度超调。"

经过这一轮表达优化,论文的可读性明显提升,技术描述不再那么僵硬。重新检测,AI疑似度降到了18%。

最后的优化:工具辅助润色

虽然AI率已经达标了,但为了保险起见,我还是用零感AI做了最后的优化。考虑到理工科论文的特殊性,我选择了"通用降AI"模式,强度设为"轻度",避免过度修改影响技术描述的准确性。

处理完后我仔细对比了修改内容。零感AI主要优化了几个方面:

一是进一步丰富了句式结构,避免了一些重复的表达模式。比如我有好几处用了"测试结果表明..."这样的句式,工具把其中几处改成了"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..."、"实验证实了..."这样不同的表达。

二是优化了一些技术术语的使用。有些地方我过度使用了专业术语,工具适当加入了一些通俗的解释,让表达更平衡。

三是调整了段落的长度和节奏。有些段落我写得太长,工具适当做了拆分,让阅读体验更好。

我确认这些修改没有改变技术内容的准确性后,接受了修改。然后进行了最终检测。

PaperYY原创性分析结果:AI生成疑似度13%。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水平。

PaperYY检测的特点总结

经过这次完整的修改过程,我对PaperYY的原创性分析有了深入的理解。

PaperYY的检测标准相比其他平台更严格,特别是对理工科论文。它不只看表达方式是否标准化,更看内容是否有真实的工程细节和个人化的设计思考。

理工科论文在PaperYY上容易被标注的几个问题:技术描述过于教科书化、缺少设计决策过程、实验记录过于简略、缺少问题解决细节、缺少工程反思。

应对PaperYY检测的关键是把论文从"技术报告"变成"工程日志"。不要只写做了什么、结果怎样,要详细记录为什么这样做、怎么做的、遇到了什么问题、如何解决的、有什么改进空间。这些真实的工程实践细节是AI工具无法生成的。

给理工科同学的实用建议

如果你也是理工科专业,需要用PaperYY做原创性分析,我有以下建议:

第一,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记录细节。不要等到写论文时才去回忆,很多重要的细节会忘掉。建议建立一个工程日志,把每天的工作内容、遇到的问题、解决方案都记下来。写论文时这些素材会非常有用。

第二,方案设计部分要详细写选型过程和决策依据。不要只写最终选择了什么,要写为什么选这个而不选那个、对比了哪些方案、各有什么优缺点。这种决策过程的记录最能体现设计能力。

第三,实现过程要详细写调试细节。遇到的每个问题、尝试的每种解决方法、最终如何解决的,这些都要写。不要觉得这些"失败的尝试"不重要,恰恰相反,这些是最能证明原创性的内容。

第四,测试部分要详细记录数据。不要只写"测试结果表明...",要写具体的测试方案、测试环境、测试步骤、详细数据、数据分析。有图表就配图表,有波形就贴波形。

第五,要有工程反思。这个设计有什么不足?如果重新做会怎么改进?和预期有什么差别?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这些反思性的内容很重要。

第六,技术描述要准确但不要过于机械。可以用规范的专业术语,但要注意句式的多样化。不要通篇都是"该系统...该模块...该电路...",要用更具体的表述。

第七,建议手动修改+工具辅助结合。先通过增加工程细节和设计思考把AI率降下来,然后再用工具做最后的优化。但要注意选择轻度修改,避免工具把技术术语改乱了。

我的这篇毕业设计论文最后评审时得了优秀,答辩时老师还特别表扬说论文写得很详细,能看出确实是自己一步步做出来的。虽然修改过程很辛苦,但这个过程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对答辩也很有帮助。

理工科论文本来就应该详细记录工程实践的全过程,降低AI率的过程,其实也是把这种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充分展现出来的过程。这不只是为了应付检测,更是对自己工作的认真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