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感AI零感AI 博客返回零感AI首页
返回文章列表

从源头解决:养成这5个习惯,你的论文永远不会有AI率问题

从源头解决:养成这5个习惯,你的论文永远不会有AI率问题

去年毕业答辩结束后,我和实验室的几个师弟师妹聊天。有人问我:"学长,你写论文从来不担心AI率吗?"

我想了想说:"确实不太担心。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降AI的绝招,而是因为我写论文的方式,天然就不太会产生高AI率的内容。"

这不是运气,而是在研究生三年里逐渐养成的一些写作习惯。这些习惯不只是为了应对AI检测,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做好研究、写好论文。今天想把这些习惯分享出来,希望能帮到正在做研究的同学。

习惯一:建立研究日志,随时记录想法

这是我导师强制要求的,也是让我受益最大的一个习惯。

研一第一学期,导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笔记本,说:"从今天开始,每天要记研究日志。不用写得很正式,就是记录你每天的研究工作、想法、困惑。坚持一学期给我看。"

刚开始我觉得这很形式主义,但坚持了一个月后,发现这个习惯太有价值了。

我的研究日志记什么?

每天读了什么文献、有什么启发、有什么疑问。不是写文献笔记(那个另外有),而是写这篇文献对我的研究有什么帮助、引发了我什么思考。

每天的实验或调研进展。不只是记录做了什么,更要记录为什么这样做、遇到了什么问题、怎么解决的、从中学到了什么。

每天想到的新点子。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,不记下来很快就忘了。有时候洗澡时突然想到一个观点,立刻用手机记下来,第二天整理到日志里。

和导师或同学讨论后的收获。每次组会讨论、和同学交流后,都会记录别人提出的问题、给出的建议、自己的思考。

对当前研究的困惑和反思。卡在哪里了?为什么会卡住?可能的突破方向是什么?这种过程性的记录很重要。

研究日志对写论文有什么帮助?

最直接的帮助是,写论文时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用。

去年写毕业论文时,我翻出了三年的研究日志,发现里面记录了无数宝贵的内容:研究问题是怎么一步步明确的、研究方法是如何调整的、实验过程遇到了哪些坎坷、数据分析有什么意外发现、对理论理解如何深化。

这些过程性的记录,直接充实了论文的各个部分。绪论部分写研究缘起,我就从日志里找到了最初的观察和思考。方法部分写设计过程,我就从日志里整理出了方法选择和调整的历程。讨论部分写深入分析,我就从日志里挖掘出了当时的困惑和顿悟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内容都是我真实的研究过程,有大量的细节和思考,完全是AI生成不出来的原创内容。我的毕业论文初稿检测时,AI率只有18%,远低于平均水平。导师评价说:"读你的论文能感受到研究的完整过程,这是学术论文应有的样子。"

给新手的建议

研究日志不需要写得很正式,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。语言可以口语化,逻辑可以跳跃,重要的是记录真实的想法。

坚持每天记,即使只有几句话也好。重要的是养成反思的习惯,而不是记录的篇幅。

定期回顾日志,看看自己的进步和变化。每个月末我会花半天时间翻翻这个月的日志,总结一下收获和问题。

用数字工具也可以。我现在用Notion管理研究日志,可以加标签、做链接,检索起来很方便。但刚开始用纸质笔记本也挺好,更有仪式感。

习惯二:深度阅读文献,做批判性笔记

很多同学读文献的方式是:下载一堆论文,快速浏览,提取关键信息,整理成文献综述。这种方式效率很高,但问题是容易流于表面。

我的导师教了我一个方法:每周精读2-3篇核心文献,做深度批判性笔记。

什么是批判性笔记?

不只是摘抄文献的主要内容,而是要对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。我的文献笔记模板是这样的:

基本信息:作者、期刊、年份、研究问题、研究方法、主要发现

研究评价

  • 这个研究的理论贡献是什么?创新点在哪里?
  • 研究设计是否合理?方法选择是否适当?
  • 论证是否严密?数据是否支持结论?
  • 研究有什么局限?哪些问题没有解决?

个人思考

  • 这篇文献对我的研究有什么启发?
  •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?如果不同意,为什么?
  • 如果让我来研究这个问题,我会怎么做?
  • 这篇文献引发了我什么新的问题?

引用计划

  • 这篇文献可以用在论文的哪个部分?
  • 具体要引用哪些观点或数据?
  • 引用时要如何评述?

这种笔记方式看起来很费时间,但收获巨大。

对写论文的帮助

写文献综述时,我不需要重新阅读文献,因为批判性笔记里已经有了深入的分析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分析都是我自己思考得出的,不是复述文献的内容。

比如我在综述某个理论时,不只是介绍这个理论是什么,还会根据笔记里的批判性分析,讨论这个理论的适用边界、在我的研究情境中需要如何调整、我的研究如何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。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观点的综述,AI率自然不会高。

我的一个师妹去年也开始用这个方法。她之前写文献综述就是罗列文献,AI率经常90%以上。改用批判性笔记方法后,她说最大的改变是"有自己的观点了"。现在她写综述都是先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,然后用文献来支撑或对比,完全不是简单的复述。上个月她发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,审稿人评价说"文献综述有深度"。

给新手的建议

刚开始可能不知道如何批判性分析,那就从提问开始。读完一篇文献,问自己:我学到了什么?我有什么疑问?我同意吗?为什么?

不要贪多,宁可精读10篇,也不要泛读100篇。精读的10篇会真正融入你的知识体系,泛读的100篇只是过眼云烟。

和同学或导师讨论文献。有时候自己看不出问题,讨论后会有新的认识。每次讨论后及时更新笔记。

建立文献之间的联系。不要把每篇文献当作孤立的,要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:谁支持谁?谁反驳谁?谁补充谁?这种关联思考会大大提升理解深度。

习惯三:边做研究边写作,不要攒到最后

很多人的写作模式是:先做完所有研究工作,然后集中时间写论文。这种模式的问题是,写作时已经距离研究过程很远了,很多细节和想法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。

我的习惯是:边做研究边写作。

具体怎么做?

确定研究问题后,就开始写绪论部分。把研究背景、研究问题、研究意义写出来。不需要写得很完美,先把主要内容框架搭起来。

读文献的同时,就写文献综述。每读完几篇相关文献,就把它们整合到综述的相应部分。不要等到读完所有文献再写,因为那时候前面读的很多都忘了。

设计研究方案时,就写方法部分。把为什么选这个方法、如何设计的、预期会遇到什么问题都写下来。这不只是在写论文,更是在理清思路。

收集数据时,随时记录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。我会开一个文档专门记"实验/调研过程记录",把每天的工作、遇到的问题、解决方案都记下来。写论文时直接从这里提取素材。

分析数据时,把分析的思路和发现随时记录。不要只保留最终的图表和结论,要记录整个分析过程:为什么做这个分析、发现了什么、如何解释、引发了什么新思考。

这种方式的好处

最大的好处是,写论文不再是一个独立的、痛苦的阶段,而是融入日常研究工作的自然过程。到了真正要提交论文的时候,只需要把各部分整合润色一下,而不是从零开始写。

更重要的是,这种写作方式保证了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鲜活性。因为是在研究过程中写的,所有的细节、所有的思考都是第一时间记录的,不会因为时间久了而模糊或遗忘。

我的博士师兄就是这样写作的。他说他从来没有专门花几个月"写论文",而是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一点一点把论文写出来的。到了最后毕业季,他只用了两周时间整合和润色,论文就完成了。而且他的论文内容特别充实,有大量的过程细节和思考记录,导师评价说"读起来就像是在跟着你做一遍研究"。

给新手的建议

不要害怕写得不好,初稿就是用来修改的。重要的是先把想法和素材记录下来,完美是修改出来的,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。

用一个主文档串联所有内容。我会建一个"论文工作文档",把绪论、综述、方法、过程记录、数据分析、讨论想法等所有内容都放在里面,随时补充和更新。

定期回顾和整理。每个月花半天时间,把这个月记录的内容整理一下,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用在论文里,哪些需要深化,哪些可以删掉。

和导师定期交流写作进展。不要等到全部写完再给导师看,可以分章节逐步交流。导师的及时反馈会帮你少走很多弯路。

习惯四:用自己的话思考和表达

这是最重要但也最难养成的习惯:不要依赖现成的表达,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思考和表达。

很多人写论文时,会参考大量已发表的论文,学习它们的表达方式。这本身没问题,但如果过度依赖,就会导致你的论文充满"学术套话",失去个人的思考特色。

什么是用自己的话思考?

我的一个经验是:先用口语表达,再转化成书面语。

比如我在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时,会先试着用大白话给自己讲一遍:"这个理论其实就是在说...,为什么呢?因为...,但是它有个问题...,所以我觉得..."

这个"自己给自己讲"的过程很重要,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,才能用最简单的话讲清楚。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教科书的表述,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。

把口语表达记录下来,然后再改成规范的书面表达。你会发现,这样写出来的文字虽然规范,但保留了你思考的节奏和个人的表达特色,不会显得僵硬和套路。

如何避免学术套话?

我有一个习惯:写完一段话后,问自己"如果给朋友讲,我会这么说吗?"如果答案是"不会,太拗口了",那就重新组织语言。

学术写作需要准确和严谨,但不等于要用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。好的学术写作应该是:思想有深度,表达很清楚。

我很欣赏的一位老师说过:"学术文章不是给专家炫耀的,是给同行交流用的。如果你的同行读不懂,那不是他们水平不够,是你没写清楚。"

具体的练习方法

尝试"费曼技巧":把你的研究讲给完全不懂这个领域的人听。如果他能听懂,说明你真的理解了;如果他听不懂,说明你自己也没搞清楚。

定期和朋友或家人分享研究进展。不用讲太专业的细节,就讲你在研究什么问题、为什么有意思、你发现了什么。这个过程会逼着你用简单清楚的语言组织思想。

多读大师的著作。真正的学术大师,文字往往很清楚。他们不需要用复杂的表达来证明自己,因为思想本身就够深刻。

每写完一段,大声读一遍。如果读起来很拗口、很不自然,那就重新写。好的文字应该是读起来流畅的。

习惯五:重视论文的修改过程

很多人以为写作就是"写",但其实好论文都是"改"出来的。

我的写作过程是:初稿30%的时间,修改70%的时间。

初稿的要求:完整,不要完美

写初稿时,我的目标很简单:把想说的都说出来,不管说得好不好。

不要边写边改,那样效率很低。先一口气把内容框架搭起来,把主要的观点和论据都写进去,不要在意语言是否优美、逻辑是否完美。

初稿就是把脑子里的想法搬到纸上,让它们有个实体的形式。只有落在纸上,才能看清楚哪里有问题,需要如何调整。

修改的层次:从大到小

我修改论文通常要经过几轮,每轮关注不同层次的问题。

第一轮:结构和逻辑

  • 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?
  • 论证是否完整?有没有跳跃的地方?
  • 每一章的内容是否支撑论文的中心论点?
  • 有没有偏离主题的内容需要删除?

第二轮:内容的充实度

  • 哪些地方论述太简略,需要展开?
  • 哪些论点缺少支撑,需要补充论据或数据?
  • 哪些地方只有结论,缺少分析过程?
  • 哪些概念的解释不够清楚?

第三轮:语言表达

  • 有没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?
  • 有没有使用不恰当的词汇或术语?
  • 句子是否清晰易懂?有没有冗余或歧义?
  • 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?

第四轮:格式规范

  • 引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?
  • 图表编号和引用是否正确?
  • 标题层次是否清晰?
  • 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是否正确?

每轮修改间隔几天,让自己有时间"忘掉"原来写的内容,这样再看时会更客观,更容易发现问题。

寻求反馈很重要

自己改有局限,因为你太熟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,有些逻辑跳跃和表达不清自己察觉不到。

我会请不同的人帮我看论文:

  • 导师看整体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性
  • 同专业的同学看专业内容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密性
  • 非本专业的朋友看表达是否清楚、逻辑是否容易理解

每个人的反馈都很有价值。同学指出的专业错误要改,朋友指出的表达不清也要改。如果三个不同的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卡住了,那肯定是这里有问题。

修改的心态

修改不是否定自己,而是完善论文。初稿写得不好很正常,大师也是改出来的。

不要舍不得删。有时候发现某部分内容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写,但对论文整体并没有帮助,该删就删。记住,论文的目标是把观点论证清楚,不是展示你写了多少。

把修改当作再次思考的机会。每一次修改,都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,常常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。

这些习惯如何帮助避免AI率问题?

回到最初的问题:这些习惯如何帮助避免AI率高的问题?

答案很简单:这些习惯培养的是真实的研究能力和原创的学术思维,而这正是AI工具无法复制的。

当你有详细的研究日志,论文里的过程细节和思考记录都来自真实经历,AI检测系统能识别出这种真实性。

当你做深度的批判性阅读,文献综述里有自己的观点和分析,不是复述和拼凑,AI率自然不会高。

当你边研究边写作,论文内容是在研究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,不是最后赶出来的,质量和原创性都有保障。

当你用自己的话思考和表达,论文有个人化的思维特征和表达风格,不是标准化的学术套话。

当你重视修改过程,论文经过反复打磨,内容充实、逻辑严密、表达清晰,这样的论文即使不专门降AI,检测结果也不会差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习惯培养的不只是应对AI检测的能力,而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能力。有了这些能力,你不只是能写出通过检测的论文,更能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。

最后的话

这些习惯不是一天能养成的,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刻意的练习。但我可以保证,一旦养成了,你会受益终身。

现在回想起来,我很感激研一时导师逼着我记研究日志、做批判性笔记、边做边写。虽然当时觉得麻烦,但现在明白这些"麻烦"其实是在帮我建立正确的研究习惯。有了这些习惯,我不仅顺利毕业,而且真正学会了如何做研究、如何写论文。

所以,如果你还在为AI率发愁,不妨想想:与其每次写完论文再花大量时间降AI,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良好的研究和写作习惯。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避免AI率问题,更能提升你的学术能力,这才是长久之计。

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急功近利只会让你走弯路。把基础打牢,把习惯养好,路会越走越顺。

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