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明是自己写的,为什么知网提示‘AI 生成内容疑似’?”这是小林在提交硕士论文终稿后遇到的难题。导师建议他按照学校流程向研究生院申诉,但前提是提供充分的写作记录。小林想到平时使用零感AI 处理草稿时都会保留差异稿,于是与导师一起整理出一份详尽的说明。
申诉材料里包含三个部分:原稿、零感AI 处理后的版本、以及每一轮修改的差异对比。导师在说明信中强调:“学生从初稿到终稿经历了多轮指导,核心观点与数据均由本人完成,零感AI 仅用于语言表述优化。”研究生院老师在审核时表示,看到如此细致的记录,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写作轨迹与导师的参与程度。
最终,学校认定小林的论文不存在代写或抄袭行为,AI疑似标记被撤销。值得注意的是,教务老师提出:“如果没有这些有条理的证明,我们只能按照系统提示处理。”而零感AI 提供的历史记录恰好让过程透明化,让导师和学生能站在同一立场为原创性作证。
这次经历让小林深刻理解到:AI 检测并不是敌人,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原创、保留证据。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,并善用像零感AI 这样的工具记录每一次修改,就能在关键时刻拿得出手,维护自己的学术信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