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江苏的XX大学写作中心今年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一堂特别的写作工作坊——“AI 辅助下的语言敏感度训练”。课堂引入朱雀AI 检测作为风险提示工具,再结合零感AI 的差异对比与历史记录,让学生从“看到问题”到“理解改动”形成闭环。以下是本次课程的复盘,希望为其他高校或写作课程提供参考。
课堂结构:45 分钟的三段式
- 案例导入(10 分钟):导师展示一段模板化较重的文章片段,朱雀AI 很快给出“结构统一”“语言节奏可疑”等提示。通过投影展示标红部分,提醒学生“机器提示的本质是语言风险”。
- 差异对比演示(15 分钟):导师用零感AI 处理同一段文本,生成差异稿,让学生观察“哪些词句被保留”“哪些语序被调整”。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:“如果换成我的写作,会怎么调整?”
- 小组实操与分享(20 分钟):学生将自己的初稿上传至朱雀AI,复制标红段落到零感AI 进行处理,再把差异稿贴回课堂共享文档,写下“我发现了什么”“我重新表达了什么”。每组选派代表分享体验。
学生反馈:从“不会改”到“有证据可说”
课堂结束后,写作中心收集到三类高频反馈:
- 更懂得观察语言节奏:“以前被老师提醒‘语气太平’,不知道怎么改。现在看到朱雀AI 的提示,再对照差异稿,能体会到为什么要加入起伏。”
- 学会留下写作日志:“零感AI 的备注让我记录下修改原因,提交给老师时可以说明‘这一段为什么变了’。”
- 提升课堂讨论质感:“我们不再围绕‘这个词换成另一个词’,而是讨论‘观点是否清楚’‘段落衔接是否自然’。”
写作指导老师王莉表示:“初次写作的学生往往只想着‘哪里标红就换哪里’。现在他们知道风险提示只是起点,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表达逻辑。”
工作坊结束后的跟进
- 写作日志归档:学生把“朱雀AI 报告 + 零感AI 差异稿 + 自述总结”存到共享云盘,导师可随时查看。日志模板包含“原句”“提示”“我的修改思路”“导师反馈”四列。
- 导师集体复盘:写作中心老师每月挑选 3 篇典型作品做二次讨论,将优秀案例整理成教材素材,供下一届学生学习。
- 下一次修改目标:学生根据导师意见设定下一次写作目标(例如“加强引用说明”“补充个人体验”),并在日志中记录进展,形成持续的写作成长档案。
给有兴趣的老师三条建议
- 明确课堂角色:朱雀AI 负责提示风险,零感AI 帮助记录过程,老师仍是写作方向的引导者,学生则是主动的修订者。
- 让日志为评估服务:把差异稿作为评估材料,评语可以更具参考价值,也方便学生在期末呈现成长轨迹。
- 主动沟通隐私政策:向学生说明两款工具在数据处理上的机制(例如零感AI 完成处理后自动清空文本),消除顾虑,提高课堂参与度。
写作技术不是“替你写”,而是“帮助你看见自己的写作”。通过朱雀AI 的提示与零感AI 的记录,学生能够意识到语言的层次感,并把这一过程当作写作技能的训练。下一步,写作中心计划将这套方法推广到研究生论文写作辅导,为不同学段建立更系统的写作档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