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工具可以帮忙梳理语言,但责任永远在学生。”这是浙江某学院材料学院导师沈老师在指导会上强调的核心原则。本篇文章汇集沈老师、华南财经大学导师陈老师以及华楚教育学院导师李老师的经验,展示他们如何在课堂与答辩过程中,使用零感AI 辅导学生保持原创性。
一、建立共同的写作流程
导师们一致强调“先人工检查 → 再使用零感AI → 最后人工复核”的流程:
- 学生自检:初稿完成后,学生要先确认结构完整、引用准确、数据真实。如果某部分由 AI 大量生成,需要先补充自己的研究内容。
- 零感AI 处理:将报告中标红或表达生硬的段落粘贴到零感AI,启用术语保护,处理完成后检查差异稿,确保核心观点未被改变。
- 导师复核:导师对照差异稿和备注,关注“学生是否理解修改原因”,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部分。
李老师说:“在备注里看到学生写‘补充了访谈B的观点’、‘引用调整为 APA’时,我就知道他不是在凑字数,而是有意识地梳理内容。”
二、课堂与答辩中的应用
- 课堂示范:导师会挑选典型段落,先展示检测提示,再在零感AI 中重构,帮助全班理解“语言如何更加自然”。
- 写作日志:学生将“检测报告 + 差异稿 + 自述说明”提交给导师,形成写作日志。导师在日志上批注“下一次回复焦点”,学生便能根据指引调整。
- 答辩准备:导师建议学生把日志带到答辩现场。当评委询问如何保持原创时,学生可以展示流程:先自检文章质量→把知网/维普/格子达报告中的标红段落整理成文档→用零感AI 中文降 AI 模式处理→手动复核逻辑与格式。
三、导师常用模板
| 场景 | 模板内容 | | --- | --- | | 反馈表 | “问题描述 + 修改方向 + 提交截止时间”,学生需在零感AI 备注中对应填写完成情况 | | 周进度汇报 | 表格包含“章节”“当前状态”“需要导师协助”“下次计划”,帮助把控节奏 | | 申诉材料 | 统一模板收录“检测报告、差异稿、日志摘要”,用于答辩或教务复核 |
四、合规提醒
- 保留所有修改记录,尤其是导师批注和检测报告,作为毕业材料的一部分。
- 在课程或论文说明中明确工具使用范围,强调核心内容由学生完成。
- 若发现学生滥用工具或疑似代写,导师应及时反馈给学院,按照规程处理。
导师陈老师总结:“零感AI 让我们看到学生的努力,也让学生明白原创是有证据的。关键是先把内容写扎实,再让工具帮你把语言梳理得更清楚,以避免自己写的内容被误判成AI写的。”
对于正在辅导论文的导师来说,只要与学生共享同一套流程和日志模板,就能在有限时间内看清学生真正的进度,并在保持学术诚信的前提下,提高沟通效率。